免費諮詢一:這一家的諮詢速度特色就是快
免費諮詢二:申貸流程最快速,24小時內可撥款
一對一的快速立即免費諮詢、配對,十分鐘就能知道您適合的銀行申貸方案是什麼。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三:這家貸款公司評價非常高
免費諮詢四:這一家的諮詢方案很多元,很推薦
免費諮詢五:一群對於專精貸款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諮詢
免費諮詢六:這家貸款公司可以承辦軍公教人士
軍公教朋友可以到這間貸款快速找到適合的貸款方案
立即免費諮詢
個人貸款 | 貸款 | 信用貸款 | 債務整合 | 負債整合 | 債務協商 | 個人信貸 | 小額借款 | 信貸 | 信貸利率 |
信貸代辦 | 創業貸款 | 銀行貸款 | 貸款投資 | 買車貸款 | 車貸 | 汽車貸款 | 債務協商 | 卡債處理 | 二胎房貸 |
信用不良信貸貸的下來嗎 該怎辦 | 信用貸款哪裡申請最快核貸 | 信用不良要如何申請信用貸款
個人信貸免費諮詢的網站 | 個人信貸條件,銀行個人信貸比較諮詢 | 小額信貸利率比較標準迷思
三面向分析最低信貸利率條件的迷惑陷阱 | 哪家銀行信貸利息最低 | 銀行個人信貸免費諮詢 | 小額信貸推薦幾家 | 個人信貸利率比較銀行條件如何談 |
RF4165456EDFECE15158DCE |
熱點新知搶先報
內容簡介
卡爾‧歐諾黑 熟年創意省思大作
【本書談老年,但絕非「長者限定」!
(縱容年齡歧視,等於否定未來的自己)】
◆遊戲奶奶也可以當直播主?
◆八十老翁大搖大擺走上伸展台?
◆螢幕背後是愈來愈多的銀髮熟男和美魔女?
→包著萊卡衣的老人身體,讓人起雞皮疙瘩?
→人過了二十歲就會摔下學習斷崖?
為何人人都想「優雅地老去」?因為懼老、厭老。
其實,變老不是通往悲傷星球的單程票──
白髮不一定要染黑;皺紋是微笑曾經出現的地方。
老人可以在床上活蹦亂跳,在臥房裡重獲勇氣,
更可以不畏世人眼光,上夜店跳舞,在街頭塗鴉,活出自己的樣子。
大膽變老,不只需要勇氣,更需要改變「老年」的定義。
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先前以引發全球響應的《慢活》(In Praise of Slow)一書,點出時代精神。此次再度介紹「長壽革命」這個席捲各地的運動,鼓勵大家一起揚棄過時觀點。
我們變老的方式正在發生革命。老,的確是生命無可避免的環節,從現在起的一年後,所有人都會多一歲,這件事無從改變,但我們的確可以改變自身變老的方式。銀髮世界正在出現新面貌,每一個人都能以更大膽的方式,用活力與喜悅改寫人生下半場。
現在是拋開偏見的時候。在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哪個年齡才(可)能做哪些事的界限愈來愈模糊。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重新設想該如何面對中高齡的生活,打破原本的社會結構,活出大膽精采的黃金歲月。第一步是拋開從前的人生模式。誰說一定只有小孩和年輕人才能讀書,人生中段只能永無止境地工作,成家立業,最後抓緊殘留的暮年遊山玩水。在打破年齡成見的世界,這樣的區隔將會消失,改成終身學習,少一點工作,多一點給家人與休閒的時間,在人生中段就能回饋社群;即便多添幾歲,一直到最後,仍舊可以活躍地參與這個世界。
本書作者歐諾黑走遍全球,與帶來啟發的人士對談。他的採訪對象在公私生活中,都不甩社會上對於老年的成見。從文化、醫學、科技等領域的發展來看,我們所有人早已擁有全新的可能性。本書翻轉社會對於教育、醫療、工作、時尚、第二春、政策的成見。只要對我們共同迎接的未來感興趣,千萬不能錯過這本引人深思的喜悅之作。
本書特色
●曾在2004年出版《慢活》的歐諾黑,近年走訪全球,調查不同文化的熟年生活,整理出「健康快樂熟年」的關鍵。
●破解厭老文化,減少年齡歧視,啟動長壽革命的第一步:熟年生活不是只有消極的接受,還可以積極地設計。
●「老」不是未來的事,是每個人生階段都該思考如何因應的進行式。
名人推薦
丁菱娟 生活實踐家/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王美珍 數位熟齡媒體「50+」總監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高有智 《安可人生》策略長、《創新長照》總編輯
陳亮恭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陶曉清 牽手之聲網路電台台長
華天灝 《不老騎士》導演
黃勝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黃惠如 慢老實踐者
楊寧茵 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賴麗秋 《熟年誌》總編輯
微笑推薦
各界讚譽
歐諾黑內容豐富的新書指出,即便人們不自覺地顯露出年齡歧視,那種偏見正在節節敗退。──費歐娜.米勒(Fiona Miller),《衛報》(The Guardian)
歐諾黑主張,在這個逐漸被帶風向、線上同溫層、推特(Twitter)鄉民攻占的世界,帶有社群意識、不畏他人看法的年長族群,有可能成為數位世界最寶貴的成員。本書在黑暗的時刻,帶著毫不虛假的樂觀態度看待未來。──《蘇格蘭先驅報》(Herald Scotland)
本書除了呼籲社會減少年齡歧視,也提醒個人別再擔心老化,好好把握人生尚在手中的每一秒鐘。──史蒂芬.摩斯(Stephen Moss),《衛報》(The Guardian)
本書破除有關於老的迷思,教大家以喜悅的態度活出更美好的生活。──《每日郵報》(Daily Mail)
本書以優雅的筆調顛覆我們的認知,變老其實是很美的一件事。──《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本月選書
包羅萬象的一本書……在黑暗的時刻,以真心的樂觀態度看待未來。──《先驅報》(The Herald)
覺得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已經過了?本書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想法。──《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歐諾黑是語言魔術師,將複雜的新觀念化繁為簡……十分好讀,以輕快的步調慢慢引導讀者。──《澳洲金融時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本書提出的建議讓人得到眾多啟發……本書雖然談老年,絕非「長者限定」。──《泰晤士報》(London Times)
作者介紹
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
得獎作家與廣播人,他的第一本書《慢活》(In Praise of Slow)檢視我們總是匆匆忙忙的強迫症,記錄全球學著慢下腳步的趨勢,另著有《慢的教育》(Under Pressure)與《快不能解決的事》(The Slow Fix)二本姊妹作。歐諾黑的作品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多國登上暢銷排行榜。本人曾在澳洲ABC電視台節目《拯救瘋狂家庭》(Frantic Family Rescue)中現身,目前主持播客節目《慢活革命》(The Slow Revolution)。歐諾黑的TED演講觀看次數超過兩百七十萬次,目前與家人定居倫敦西南區。
譯者簡介
許恬寧
自由譯者,相關譯作包括《100歲的人生戰略》、《銀光經濟》、《哈佛教你幸福一輩子》、《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目錄
第1章 我們不是一開始就害怕變老:縱容年齡歧視,等於否定未來的自己
第2章 要活就要動:老化是一場大屠殺?
第3章 老年創意大爆發:我們不會在二十歲就摔下學習斷崖
第4章 老骨頭不一定要退休:高情商、知識豐富、經驗老到
第5章 挑戰老年印象:挖苦、自嘲、惡作劇,笑到最後一刻
第6章 科技讓眾生平等:遊戲奶奶也可以當直播主
第7章 變老不是通往悲傷星球的單程票:不怕探索,愈來愈開心
第8章 以皺紋與白髮瀟灑示人:網路時代的銀髮熟男和美魔女
第9章 解除禁忌的熟齡戀愛:在床上活蹦亂跳,在臥房裡重獲勇氣
第10章 發揮最大剩餘價值:圓滿人生的助人行動
第11章 青銀交流,減少世代隔閡:當老人實習生,不再把老人當成「他者」
結語 現在是史上最適合變老的年代:揚棄「讀書、工作、退休」三段式人生
謝辭
註釋
推薦閱讀
序
不想過生日?門都沒有!
我希望在年老前死去。──英國搖滾歌手皮特.湯申德(Pete Townshend),〈我這一代〉(My Generation)
我本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興趣,就是抓著球桿追逐小球。加拿大的國球冰上曲棍球,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遠遠不只是一種樂趣十足的運動。磨人的訓練除了能鍛鍊體力,也是與朋友相聚的好機會,順便又能感受一下母國的精神。此外,打球還能讓我忘卻年齡,不去管什麼長日將盡的事。每當我的球桿貼上冰球,我的心瞬間雀躍如青少年。年齡什麼的,哪裡重要?
然而,自從我前往英格蘭北部的蓋茨黑德(Gateshead),在那個藍領階級聚集的市鎮,參加了一場冰上曲棍球錦標賽,一切都變了。
我的球隊打進前八強,和去年輕鬆痛宰的對手陷入一場苦戰。眼看比賽時間即將結束,兩隊依舊處於平手。我感受到隊友身上又氣又惱的情緒,時間只剩一分鐘,要打PK賽了,我孤注一擲,決定使出冰上曲棍球最難的險招。
裁判重啟比賽,把球擺在雙方陣營的兩名前鋒之間,重新爭球。這可是考驗力量、平衡、反射的大挑戰,需要手眼協調能力,腦筋也得轉得快,目標是奪取控球權。重新爭球後立即得分是罕見的情況,然而在那場八強賽中,我險中求勝,在沒有任何人來得及反應之前,在距離球門五公尺處,瞬間將冰球擊至門網底角。與我爭球的對手暗罵一聲髒話,守門員更是氣到把球桿摔在地上。我的隊伍順利進入準決賽,立了大功的我興奮到飄飄然。
裁判吹哨,隊友擁抱、擊掌,剛才那個得分的瞬間,不斷在我腦中重播。我優哉游哉,閒晃進更衣室。臭烘烘的濕球衣堆成的小山旁,一名錦標賽的工作人員正在查看各隊資料,比對球員年齡。他發現最年輕的參賽者是十六歲,那最年長的呢?「嘿,是你耶!」那位工作人員有點興奮過頭地大喊:「你是這場錦標賽中年紀最大的球員!」
那一年,我四十八歲,頭上早就冒出很多白髮,眼角也浮現魚尾紋,但那位工作人員脫口而出的話,依舊讓我愣在原地。在八強賽中使出制勝一擊的精采重播畫面,瞬間被該死的算術給取代:這次錦標賽一共有兩百四十名球員上場,每個人都比我年輕,我瞬間從大英雄變老爺爺。
我走出更衣室,仔細打量場上其他球員,腦中有無數個問題在打轉:我來這裡比賽,是不是看起來格格不入?人們是不是在偷笑我?我是不是曲棍球版的老牛吃嫩草,靠著交二十歲的小女友,證明自己五十歲依舊是一尾活龍?是不是該從事輕鬆一點的休閒活動,例如玩玩賓果?
我們每個人都有碰上那一刻的一天:一盆冷水澆下來,你突然間感到自己老了。出生日期曾經只是身分證上的一串數字,如今卻成為冰冷的嘲諷,提醒你人終有一死,還在你耳邊低語著:你已經開始走下坡。狗公腰一去不復返,愈來愈寬廣,坐在搖椅上的日子不遠了。隨心所欲的時光已經消逝,你開始擔心自己做的事情合不合乎自己的年齡。穿這套衣服,會不會像是年紀一大把還在裝年輕?留這個髮型、做這種工作、跟這個人交往、喜歡這樣的樂團、從事這類運動,真的合適嗎?那個被雷打中的一刻,可能是某個特定歲數的生日到來、生了一場病或受傷、被甩了,或者是爭取升遷失利、親友過世等等。我的那一刻,發生在被指出是整場曲棍球錦標賽中年紀最大的球員。
不過呢,要是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其實不必那麼悲觀:人類壽命在二十世紀出現重大革命,老當益壯的人數如今創下歷史新高。由於營養、健康、科技、衛生與醫療突飛猛進,吸菸人口下降,收入上升,我們的壽命因而大幅增長。全球人類出生時的預期壽命,自一九○○年的三十二歲大增一倍以上,達到今日的七十一.四歲,在富裕的國度更是超過八十歲。自一九六三年起,日本每一位過百歲生日的國民,政府都會致贈銀製酒杯祝壽,但二○一五年後中斷了這項傳統,因為日本現在百歲人瑞隨處可見。
當然,在二十世紀之前,歷史上就有長壽之人。人類史上多數時期的平均預期壽命之所以那麼低,是因為兒童死亡率相當高。前工業時代的人如果能活到成年,接著就有機會再活很長一段時間。按文獻紀錄來看,羅馬帝國有百分之八的公民活過六十歲,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格蘭、法國、西班牙超過百分之十,例如科學家牛頓活到八十四歲。極度高壽的耆老,不時還會成為人們爭相傳誦的大新聞。一六三五年過世的農場工人湯瑪斯.帕爾(Thomas Parr),聲稱自己這輩子活了一百五十二年,英格蘭舉國為這位人瑞瘋狂。有人說,帕爾其實是把祖父的出生年跟自己的搞混了,但英格蘭的民眾依舊津津樂道他的事跡,包括簡樸的飲食習慣(「半腐的起司、各種奶類、粗麵包、以酸乳清為主的小酒」),以及多采多姿的愛情生活,甚至百歲時還因通姦生子到教會懺悔。帕爾太出名,同時代的歐洲宮廷畫家范戴克(Van Dyck)與魯本斯(Rubens)都畫過以他為名的「老帕爾」(Old Parr),他死時葬在王公貴族與名人雅士安息的倫敦西敏寺。
雖然從來沒人能活得像帕爾宣稱的歲數那麼長,不管怎麼說,近代的長壽革命都讓人類的壽命大躍進,標示著人類文明的一大進展,理應自豪。然而,我們通常不覺得有什麼好慶祝的。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我們看待老年的態度,跟不上整體人口壽命暴增的速度。一想到還會再活那麼多年,我們的反應通常不是開香檳慶祝,而是仰天長嘆。我們沒有因為在曲棍球賽中寶刀未老而志得意滿,只會為了後退的髮際線長吁短嘆。
公共論壇在探討壽命增長的現象時,通常憂心忡忡,把長壽當成一種負面趨勢,宛如氣候變遷或貧富差距加大。媒體在報導全球的百歲人口如今超過四十五萬人,或是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很快就會超越五歲以下人口時,免不了加油添醋、繪聲繪影,說「銀髮海嘯」即將來襲,帶來「滴答作響的炸彈」。末日預言家警告,老人多,將帶來經濟停滯、勞工短缺、國庫破產、股市下跌、社福崩潰、世代相爭、創新消失。如果不快點鬆綁安樂死法規,喜歡倚老賣老的失禁老人將壓垮我們所有人。
我們恐懼社會上的老人,也害怕自己變老。各位上次見到迫不及待迎接四十歲或五十歲生日的人,是什麼時候?遑論過六十歲或七十歲生日。要是能一路活到八、九十歲以上,的確是可喜可賀。然而,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瑞之前,變老帶來的通常是恐懼與焦慮的心情,甚至是自我厭惡。自古英雄與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過了某個歲數後,每過一次生日,前頭等著的是雪上加霜的年華老去,無所事事,悶悶不樂,活力衰退,創意銳減,健康不再,故步自封,老朽無用。簡而言之,我們不再是自己。
不管走到哪,我們接收到的訊息都一樣:年輕才萬歲。交通號誌燈上的老人駝背拄著拐杖。化妝品產業推銷「抗老」產品,就好像老是一種病似的。這年頭給大人的生日卡片上,除了祝你生日快樂,還攙雜著同情與挖苦,插圖是B級恐怖片裡的女性縮著身體尖叫:「天啊,你三十歲了!!」
我們平日講話,也常把不好的事歸咎於變老。想不起某件事,就說自己「一時老年癡呆」。腰痠背痛,手腳無力,是「感到有年紀了」。我們讚美別人時,總會打點折扣,硬是加上「以你的年紀來說算不錯了」。六十歲今日被稱為「新四十歲」,五十歲變「新三十歲」,就好像順利活到五、六十不是件好事,應當避之唯恐不及。我們討論人們如何過老年生活時,也免不了罹患在話裡加上「依舊/還」等字眼的症候群,像是「他還在工作」;「他們還有性生活」;「她依舊頭腦清楚」──彷彿過了某個年紀繼續活著,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奇蹟。「老」這個字太刺耳,英國資深演員茱蒂.丹契女爵(DameJudi Dench,一九三四年生,曾扮演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維多利亞女王〔若未另外標示,以下皆為譯註〕)不許家中講那個字,也不准提什麼「國寶」或「退休」。丹契女士剛慶賀完八十歲生日時表示:「我不喜歡人們提起那些與老有關的字眼。」
就連替年長人士謀福利的團體,也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詞彙。倫敦無退休時代組織(Age of No Retirement)的共同創始人強納森.柯里(Jonathan Collie)每次要寫新聞稿或接受訪談時,都碰到相同的難題:「問題出在你一定免不了提到『變老』(age)或『老』(old)這兩個詞彙,但一提到,大家就不想聽了。」創辦史丹佛長壽中心(StanfordCenter on Longevity)的蘿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主任,在美國也被相同的問題所擾:「過去四十多年間,我試圖說服大家自豪地說出『老』這個字,但沒能成功說動任何人,甚至連我自己都會因為怕得罪人,盡量不提『老』這個字。」
覺得老很可怕,不是什麼新現象。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詩人與劇作家,就已經無情地嘲弄老人。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古希臘喜劇作家,生卒年約為公元前四四八年-前三八○年)劇中的老人孱弱、可悲、好色,普勞圖斯(Plautus,古羅馬作家,生卒年約為公元前二五四年-前一八四年)更是首創「好色老頭」這種固定角色。從薄伽丘(Boccaccio,義大利十四世紀作家,以《十日談》聞名)到喬叟(Chaucer,英格蘭中世紀作家,代表作為《坎特伯里故事集》),歐洲中世紀作家的作品中,也不乏被戴綠帽的老傢伙。兩百多年前,編纂世上第一本英文辭典的薩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發現,人們對於上了年紀的大腦,有著再熟悉不過的偏見。約翰遜在一七八三年寫道:「多數人想也不想,就假設人老了一定會智力衰退。如果是年輕人或中年人和大家道別時,想不起來帽子擱哪了,是小事一件;但如果這麼心不在焉的人是老人,人們就會聳肩拋出一句:『他記憶力不行了。』」
從古代一直到今日,事情是否有所轉變?的確有,但不是往好的方向變。我們討厭變老,不想和「老」有任何瓜葛,想盡辦法讓自己不顯老,每年砸下兩千五百億美元,不手軟地購買抗老產品與服務。今日二十多歲的人就在打肉毒桿菌與植髮,只為了參加工作面試。甚至連青少年都在動整形手術,好讓外表「朝氣一點」。
有時,好像只要你過了某個年紀,人人都有權對你施加不平等待遇。耶魯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Yal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搜尋臉書(Facebook)上討論老年議題的群組,最後找到八十四個,追蹤人數共達兩萬五千四百八十九名使用者。除了其中一個社團,其他每一個都毫不掩飾自己的刻板印象。網站的社團說明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社團贊成禁止老人開車、購物,也不該從事其他會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活動,一名使用者還提出老年人的最終解決方案:「凡六十九歲以上者,應立即帶至行刑隊前。」
雖然支持處死老人或安樂死等極端手法的人不多,在這個消除各種歧視的年代,人們唯一敢公開大鳴大放的,就是對老人的歧視言論。英國二○一六年舉辦脫歐公投,年長者一面倒支持英國離開歐盟。有人因此建議,未來應該剝奪六十五歲以上者的投票權。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有差不多的言論。他在史丹佛大學的聽眾面前表示:「年輕人就是比較聰明。」美國歌手梅莉莎.埃瑟里奇(Melissa Etheridge)曾在走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紅毯時,勇敢讓世人看到自己因抗癌剃成光頭,博得眾人掌聲,但也抱怨過社會壓力逼著她染髮:「我可以在全世界面前以光頭示人,但不能有白頭髮。」
就連研究老化的學者都感受到壓力。我和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社會老年學教授黛博拉.普萊斯(Debora Price),約在倫敦泰晤士河旁的咖啡廳碰面。教授侃侃而談關於老化的每個面向,直到一個話題才破功:頭髮。目前五十歲出頭的她,因為定期到美容院染髮,得以保有一頭棕髮。普萊斯教授語帶尷尬地說:「我能理直氣壯告訴你,我從不做什麼修復青春的事,但我卻染髮,唯一的理由顯然是為了看起來年輕一點。努力和『老』劃清界線的文化無處不在,就連我們這些研究老年學的學者,也未能免俗。」
我本身也是厭老文化的一員。二十歲時,每當想到三十五歲以上的人,總帶著鄙視與嫌惡。我還記得當年讀到英國作家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的《倫敦戰場》(London Fields),其中「……古往今來,歲月所做的事,就是讓每個人體能衰退、面目可憎」這幾句話讓我臉上露出揶揄笑容。我還幸災樂禍讀著美國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筆下的主人翁「兔子」(Rabbit),陷入意志消沉的中年,「腰圍日廣,彎腰時小心翼翼……醜態畢露,免不了也成為凡夫俗子。」我跟著何許人樂團(TheWho)的〈我這一代〉樂聲,苦澀又痛快地唱出:「我希望在年老前死去。」如今,我自己也要邁向五十歲大關,開始想方設法,挖空心思,向這個世界、向自己隱瞞年華老去的事實。能做的全做了。臉書上不填出生年?設好了。讓自己活在柔焦的世界,就不必戴眼鏡?OK。頭髮理短,藏住白髮?剪了剪了。我還有多久就會和紐約劇作家諾拉.艾弗隆(Nora Ephron)一樣,開始厭惡自己鬆垂的脖子?(艾弗隆著有《我的脖子讓我很不爽》〔I Feel Bad about My Neck〕一書,台譯為《熟女拉頸報》,以幽默口吻探討老化。)
有時我會害怕露出老態,怕到荒謬的程度。有一次,我在五金行看不見燈泡上印的小字,眼睛不管怎麼瞇就是沒辦法,只得找人幫忙。我身旁有好幾個二十歲的小夥子,他們隨便瞄一眼,就能告訴我上頭寫了什麼,但我嫌丟臉,怎麼樣都開不了口,最後大步繞了整間店,向鼻梁上垂著眼鏡的老太太求助。
我的鴕鳥行徑有些可悲,不過似乎無傷大雅,說不定各位也做過類似的事。然而,事實上並不是真的無傷大雅。我在五金行所做的事,或是普萊斯教授每次預約染髮,這一類的小決定加總起來後,便滾成一個大問題:那些芝麻蒜皮的事,代表著背叛與否認自己的年齡,有意無意間流露出對年齡的歧視,向強勢的厭老文化屈服,覺得變老是一件羞恥的事,老人就是可悲的糊塗蟲。
變老的確有壞處。感受到時光飛逝,確實是相當令人不快的人生經驗。我們不論吞下多少羽衣甘藍,做了多少小時的皮拉提斯,身體就是會隨著時間走下坡,腦袋就是會不靈光。年紀愈大,愈可能眼睜睜看著親朋好友走過生老病死。不過,最大的挑戰,或許是必須面對人們對於「老」這件事所抱持的負面觀點。就因為覺得老不是好事,我們把生命中許多時間拿來感嘆自己歲數有多大,還變得目光如豆,不再嘗試走另一條路,不再探求可能性,努力活出不同的人生。一切的一切,只為了我們腦中有一個小小的聲音說著:「你有年紀了,不適合做這個。」我們覺得老了就會很悲慘的想法,甚至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研究顯示,年長者接觸到悲觀的老化觀點之後,在接受記憶力、聽力與平衡測驗時表現較差,走路速度也放慢。
我不禁好奇,上次的冰上曲棍球錦標賽,是否也發生了類似的事。自從工作人員點出我是賽事中的老爺爺後,我在場上的表現頓時下滑。我當時是否開始依照我對於老人的想像來打球?我是否開始用力過猛,適得其反?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不過我的隊伍輸掉準決賽後,我帶著比曲棍球獎杯還珍貴許多的東西離開。我就此交給自己一個任務:我要研究如何能順利老去,也要學習去發覺變老是一件好事。
告訴自己變老是好事,或許沒有表面上聽起來那麼阿Q。為什麼?因為一旦去掉刻板印象,就會發現年過三十後,人生不會一下子就直直墜入谷底,真的沒這回事。各位可以想一想自己身邊的人:他們再也不能參加限定十八歲到三十五歲才能報名的Contiki青年半自助旅行團後,人生是否從此急轉直下?根本沒有。如果各位跟我一樣,你大概認識很多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以後生活照樣過得嚇嚇叫的人。我的雙親今年七十七歲和八十三歲,正在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歲月,旅行、烹飪、運動、社交、讀書、工作,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人老了只會成為他人的負擔、再也無法貢獻社會,顯然是荒謬的說法。歷史上有許多大器晚成的例子。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在七十四歲完成保祿小堂(Pauline)的濕壁畫。三個世紀後,義大利的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在七十九歲時,將一生最優秀的喜歌劇作品《法斯塔夫》(Falstaff)首次搬上舞台。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九十一歲蓋出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Museum)。美國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在九十幾歲持續產出重要作品,史丹利.庫尼茨(Stanley Kunitz)在九十五歲成為美國桂冠詩人。康德(Kant)、高爾吉亞(Gorgias)、加圖(Cato)等幾位哲學家,也都是在晚年完成一生最傑出的著作。怎麼樣,祖克柏,你說啊,究竟是誰比較聰明?
今日在公共領域,許多人士即便年過五十,依舊做著了不起的事。從演員改行當導演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六十二歲拿下生平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七十四歲拿下第二座。前愛爾蘭總統瑪麗.羅賓森(Mary Robinson)在七十幾歲時,為了氣候正義挺身而出。珍.古德(Jane Goodall)八十幾歲還全球跑透透,四處演講,談她的坦尚尼亞黑猩猩研究,場場爆滿。全球最成功的投資人華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即將慶祝九十歲生日。英國生物學家兼主持人大衛.艾登堡爵士(Sir DavidAttenborough)在九十多歲製作出得獎的大自然紀錄片,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即使年過九十,一年還要跑四百多場活動。今日的人類在青春年華早已逝去後,依舊不斷挑戰極限。最近在倫敦馬拉松賽上,四十歲至四十九歲的業餘跑者,成績勝過二十歲的參賽者。二○一六年,一名印度女性接受不孕症治療,在七十二歲生下健康男寶寶。一年後,一名諾曼第戰役老兵成為全球年紀最大的跳傘人,在一萬五千英尺的高空上,自一架飛機一躍而下──當時他一百零一歲。在此同時,所有年齡群組的IQ穩定上升,就連九十歲以上的組別也一樣。多倫多大學生命週期與老化研究所(Institute for Life Course and Aging)的所長艾絲美.富勒-湯森(Esme Fuller-Thomson)指出:「好消息是現在是史上當老人最好的時代。」就連語言本身也不斷演變,反映出一股樂觀向上的精神。十四世紀時,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認為,四十六歲之後便是進入老年。二○一七年,日本老年醫學會(GeriatricSociety)與日本老年學會(Gerontological Society)則建議將「老人」的定義自六十五歲提高至七十五歲。
把「身為長者」當成一種榮耀而不是厄運,開始成為一股社會運動。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組織團體,例如成員遍布六十國的「老年行動計畫」(Age Demands Action),宗旨便是協助民眾好好度過長壽生活。政府也加入戰局。法國教育部為了打破年輕人與長者之間的藩籬與偏見,鼓勵教師在學年中發起跨世代計畫。新加坡為了推廣終身學習,補助二十五歲以上的國民接受訓練或選修大學課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也誓言讓二○二○年至二○三○年,成為史上第一個「健康的長壽十年」(Decade of Healthy Ageing)。
個人也接下傳承改革的聖火棒。現年八十多歲的演員珍.方達(Jane Fonda)發起運動,鼓勵大家活出精采的人生「第三幕」。活力旺盛的美國作家與行動主義者艾須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 自二○ 一六年出版《這把椅子好得很》(This ChairRocks: A Manifesto Against Ageism),就四處演講,上TED,進聯合國。我首次留意到亞普懷特的名字時,正為了要不要探討長壽革命,感到躊躇不前,擔心一本講老化的書會顯得黯淡無趣、倒盡胃口。我擔心變老的壞消息多過好消息,試圖對抗崇拜年輕的社會文化將是徒勞無功。我為了找人壯膽,便安排造訪亞普懷特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公寓。
在一個乾冷的冬日早晨,我尚未抵達亞普懷特的家門口,就看見她在外頭拍照。亞普懷特記錄對街工地圍籬上的政治塗鴉,明天打算參加一場女權遊行。頂著一頭短鬈髮的她,講話有如連珠砲,幽默辛辣,令我想起自己第一任老闆,立刻心生好感。亞普懷特公寓裡的廚房桌子上,堆滿書籍卷宗,我們端著綠色蔬果冰沙坐下(畢竟這裡可是處處文青的布魯克林),接著她一一破除我的疑慮,告訴我:「你愈思考變老這件事,就會發現這件事愈是引人入勝。那就像談戀愛或生孩子,很難、很複雜,但也很美妙。人就是這樣度過一生,和社會、與彼此互動。有什麼事會比變老更有趣呢?」
好吧,聽起來有理,但我要如何克服怕老這件事?那似乎是自古以來不曾改變的現象?愛上變老是怎麼一回事?真的有可能做到嗎?亞普懷特點頭:「其實一旦你擺脫對老化的僵固看法,不再帶著恐懼的眼光,每一件事都會豁然開朗。」她表示:「不過要轉換觀點確實不容易就是了。」
「不容易」並非「不可能」。我們有理由樂觀,因為全球已經有愈來愈多人迫不及待拋棄年齡教條,隨心所欲過日子,不認為幾歲就一定得做什麼事。這樣的人士四十歲揚帆跑遍全球,五十歲回學校念書,六十歲成家立業,七十歲跑馬拉松,八十歲當模特兒或參加政治運動,九十歲陷入愛河,一百歲從事藝術工作。他們的一切表現,讓我們對於長壽生活中能做些什麼,多了許多期待,打破老年人口一定是負擔的過時想法。
此外,活生生的證據擺在眼前,身分證上的年齡已經不再定義或限制著我們。你是哪一年生的,今日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考、講話、外表、舉止、運動、跳舞、穿著、旅行、遊戲。日後定義我們的將不是年齡,而是我們做出的選擇:讀哪些書、看什麼電視、聽什麼音樂、吃什麼食物、愛哪些人、支持哪些政策、做什麼工作。這樣的轉變,符合整體文化開始朝「多元」與「個人自由」發展的現象。今日我們表達性向與性別認同的方式,在不久前還是不可思議的事,而下一個挑戰社會認知的主題將是年齡。牛津大學的人類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召集數學、哲學、科學各領域的思想領袖,討論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所長尼克.伯斯特隆姆(NickBostrom)認為,身分證年齡的概念已經過時:「重點不是你出生後已經活了幾年,而是你處於人生哪個階段,你如何看待自己,你有能力、有意願做哪些事。」
我拜訪完亞普懷特後,過了幾天前往泰國參觀初興米粉廠(Cho Heng Rice VermicelliFactory)。初興位於曼谷郊外,占地三十英畝,每年生產價值超過一億美元的米粉,但這間工廠真正出名的地方,在於員工會一直工作到過世或失能為止。初興目前年紀最大的職員是一名維修經理,他大搖大擺走過廠房,頭髮染成時髦顏色,腰間繫著最新的iPhone,今年八十六歲。初興的創始人在近一百年前成立工廠時,立下留住老員工的政策。這項政策十分成功,憂心泰國人口正在快速老化的政府官員,將初興奉為企業典範。我即將結束參訪行程前,訪問已經在廠內待了四十年的清潔人員妲魯內.卡蘭旺(Darunee Kramwong)。七十三歲的卡蘭旺坐在會議室沙發的一角,安安靜靜,有些焦慮,像是等著被叫進校長室的女學生。她五官精緻,笑容慈祥,帶有一股特殊魅力,《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的攝影師會為她傾倒。卡蘭旺講話聲音輕柔,卻一針見血,我不禁喜歡上她。卡蘭旺最初待在生產線,後來加入打掃廠內高科技實驗室的清潔隊,依舊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時。卡蘭旺的兒女要母親退休,但她太喜歡在初興工作,把孩子的話當耳邊風。「我的工作能力是一流的,非常熟悉那幾間實驗室,知道哪些東西要清、哪些不要動。」卡蘭旺的背在沙發上挺了起來。「家人要我待在家裡,但我想要每天繼續工作,我喜歡有事做,動一動,也喜歡見到朋友,喜歡賺錢,喜歡助人。我就是愛來工廠。」
我請教卡蘭旺,上了年紀是否有任何令她感到困擾的地方,或是不能做的事。她看了我一眼,眼神帶著訝異,也有惋惜,就好像抓到生產線上形狀被壓壞的米粉。卡蘭旺說一點也不會,活到七十三歲是一種榮耀,她感到自己是初興大家庭的一分子,很自豪年輕同事會向她求助關於清潔與戀愛的事。「他們就像我的兄弟姐妹。」卡蘭旺表示:「他們有時會開我玩笑,叫我『奶奶』,但我不在意,因為我的年紀的確夠當他們的祖母!」卡蘭旺大笑,笑聲溫暖又真心,立刻感染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都笑了起來。我心想:「如果七十三歲的生活長這樣,那就來吧。」
年紀變大是世上最自然的事:從現在起再過十二個月,每個人都會多一歲。只要科學界沒發明出返老還童的仙丹,人人都會老,這點無從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如何老去,以及要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本書的宗旨正是以卡蘭旺展現的精神,瞭解變老是怎麼回事,真心迎接銀髮歲月。活得久可以是一種福氣,而不是負擔。接下來將帶大家一起瞭解,個人與團體可以怎麼做,讓變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喜事。
我們將跑遍世界各地,瞭解不崇尚年輕的人士,是如何依據自己想要的方式,好好度過人生中的每個階段。我們將和波蘭的八十歲DJ一起在舞池擺動身體,和中年的西班牙塗鴉藝術家當好友,參加拉斯維加斯第一屆長青環球小姐(Miss Senior Universe)選拔賽。此外,我們還會見到八十歲的電玩玩家,與資深公車司機一起勇闖曼谷街頭。還要拜訪住在荷蘭老人院的學生,以及在紐約傳授年輕時尚達人針線工夫的七十歲師傅,還有貝魯特八十歲的回收革命發起人。我們甚至會試穿一下「老化裝」,瞭解待在老化的身體裡面是什麼感覺。
這本書也是我的個人之旅。我希望自己抵達終點時,不再擔憂年齡,自在地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在商店裡看不清包裝上的小字寫什麼的時候,不再覺得開口問人很丟臉。在曲棍球場上對抗小到足以當自己孩子的年輕人,也不會把它當回事。我想要變得和卡蘭旺一樣。
簡而言之,我的目標是不再害怕變老,甚至是開始期待變老。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各位看下去就知道。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139813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 x 20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老嘍……老嘍……
褲管得捲起。──詩人T.S.艾略特(T.S. Eliot),〈普魯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讚揚年輕人的腦袋時,他心中想的是倫敦肖迪奇(Shoreditch)這樣的地方。任何超過三十五歲的人來到這裡,不免感到自己有點過時。近年來,位於東倫敦的肖迪奇脫胎換骨成「小矽谷」。狹小的街道上,塞著滿坑滿谷的科技公司與新創公司,同時穿插幾間服務年輕科技人士的商家,例如雞尾酒吧、壽司店或是有冷萃咖啡的咖啡廳。來自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騎著小摩托車或單速車呼嘯而過,在駭客松與軟體測試中釋放精力。一邊吞下無麩質的蝴蝶脆餅與精釀啤酒,一邊計畫著掌控世界。所有人的目光,全放在成立下一間估值達十億美元的獨角獸科技公司。即便當不了創始人,至少也得擁有股份。
我今晚來到肖迪奇,為的是見證創業精力用在銀光生意是什麼情況。提案宗旨是「加速創新,改善全球年長成人的生活」。十間新創公司將對著台下的企業家、投資人、政策專家,說出自己的商業計畫,由評審挑出今晚的英國贏家,接著贏家將參加歐洲決賽。活動尚未開始,我已經在筆記本上的兩個問題反反覆覆畫底線,紙都戳破了:肖迪奇年輕人心中的「年長成人」是什麼樣子?他們提議該如何改善老年生活?
活動地點是Google 成立的倫敦創業學校(Campus London)。我抵達會場時,一個穿著緊身西裝背心的年輕人像個緊張的哨兵,在外頭走來走去,不斷對著智慧型手機咆哮要與一群創投人士見面的事:「他們超看好老人商機。」很好,目前為止,一切都相當肖迪奇。
會場大廳內,擺放著我年輕歲月時的科技裝置,如今已成裝飾用的古董,包括初代的iMac、電晶體收音機、映像管電視、Super 8 電影放映機。牆上貼著引自新創手冊的口號:「更大、更聰明、更大膽、更勇敢。」(Bigger. Brighter. Bolder. Braver.)現場人山人海,大家聚集在桌邊,嚼著墨西哥玉米片與布拉塔乳酪(burrata),放眼望去都是年輕人。我走向一個留鬍子的二十歲小夥子,問他怎麼會參加談老化的活動。他回答:「我是連續創業家,永遠在尋找下一件大事。現在老化這個議題正夯。」
每當史書寫到朝代滅亡的時候,總會突出幾個紅顏禍水。 從最早的妹喜到妲己再到褒姒,之後還有趙飛燕、馮小憐和楊貴妃等人,似乎沒有她們,王朝就不會滅亡。 明末的陳圓圓同樣如此,按照傳統史書的觀點,似乎沒有她的存在,吳三桂就不會「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大明就還有救。 這種說法正確嗎?當然不正確。在我看來,這是典型的「甩鍋」行為。 ... 在我看來,所謂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根本不是什麼重要原因。 吳三桂是什麼人?李自成以他爹吳襄做威脅,吳三桂依然選擇引清兵入關,導致吳襄被李自成所殺。 自成脅襄以書招之,令通以銀四萬犒師,遣別將率二萬人代三桂守關。 自成至永平,殺襄,走還明都,屠襄家,棄明都西走。 對於這樣一個心性狠毒的梟雄而言,又怎麼會把一個女人的生死放在心上呢?而且這個女人也不是他的正妻,就是一個不錯的玩物而已。 如果用英雄史觀看歷史,整個關寧軍就只有吳三桂長著腦袋,其它人全是不會思考的工具人。 這樣一來,吳三桂想投降李自成,關寧軍就會跟著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吳三桂想投降滿清,關寧軍就會跟著吳三桂投降滿清。 可只要我們用唯物史觀,緊扣利益點來分析,自然會明白一個事實:無論吳三桂做出任何選擇,他都代表著關寧集團大多數人的利益。 吳三桂雖然是軍事首領,但下面肯定還有眾多副手。能混到這種級別的大佬,誰敢說他們是不會思考的工具人? 如果他們都不願意投降滿清,吳三桂卻一意孤行,肯定會很快被這些人清理出局。 ... 很多人喜歡神話軍隊,整天把「軍令如山」掛在嘴邊。可實際上,軍隊的譁變從來都不會少。 五代十國期間的石敬瑭投降契丹時,有一位軍方大佬張敬達拒絕追隨他。 如果用英雄史觀看歷史,在張敬達的軍事集團里,肯定只有他長著腦袋,他的手下全是不會思考的工具人。而且張敬達忠君愛國,不願意投降契丹當走狗,肯定會一呼百應。 然而現實則是:張敬達是少數派,他的手下在簡單的串聯之後迅速達成共識,有人站出來一刀把張敬達砍翻,然後跟著石敬瑭率眾投降契丹。 敬達曰:「吾受明宗及今上厚恩,為元帥而敗軍,其罪已大,況降敵乎!今援兵旦暮至,且當俟之。必若力盡勢窮,則諸軍斬我首,攜之出降,自求多福,未為晚也。」 諸將每旦集於招討使營,甲子,高行周、符彥卿未至,光遠乘其無備,斬敬達首,帥諸將上表降於契丹。 還有一件事同樣發生在五代十國,王處直面對中央政府的威脅,想和契丹人合作。 如果用英雄史觀看歷史,在王處直的軍事集團里,肯定只有他長著腦袋,他的手下全是不會思考的工具人。既然中央政府敢威脅王處直的利益,大家自然應該聽長官的。 然而現實則是:王處直是少數派,他的手下在簡單的串聯之後迅速達成共識,有人站出來取代了他的位置,順便把他的親信和子孫殺了個一乾二淨。 阿保機舉國入寇,定人皆不欲契丹之舉,小吏和昭訓勸都舉事,都因執處直,囚之西宅,自為留後,凡王氏子孫及處直將校殺戮殆盡。 面對這種事實,王處直氣得抓狂:我到底有哪裡對不起你們,你們要這樣對我? 明年正月朔旦,都拜處直於西宅,處直奮起揕其胸而呼曰:「逆賊!吾何負爾?」然左右無兵,遂欲齧其鼻,都掣袖而走,處直遂見殺。 王處直這話問得真是多餘,您老人家不顧手下的意見,非要一意孤行,還怪手下背叛你? 了解過張敬達和王處直的遭遇之後,我們就該明白一個事實:你作為一個領導,如果不能代表手下的利益,那就別怪手下把你幹掉另立領袖。 在利益面前,誰管你是民族英雄還是民族敗類呢? 任何人想要維繫自己的權力,都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否則,就算他職務和地位再高,也會喪失權力的基礎,輕則被架空,重則被擊殺。 ... 話題拽回吳三桂身上,他爹被李自成扣下之後,吳三桂尚且不敢因為這種事情投靠李自成。 現在,劉宗敏不過是抓了他一個小妾(甚至可能是玩物),吳三桂就敢因為這種私事擅自引清兵入關,他到底長了幾個腦袋? 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持者,別說區區一個吳三桂了,就是貴為天子的崇禎皇帝,不也只能淒悽慘慘戚戚地在煤山上吊自盡嗎? 吳三桂為什麼會引清兵入關呢?主要還是當時的大環境所致。 在大明行將土崩瓦解之際,大明舊勢力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上策激進,那就是雙管齊下,一邊抵抗滿清,一邊收拾李自成; 中策中庸,那就是和李自成合作,大明舊勢力自我革新,雙方共建一個新社會; 下策保守,那就是和滿清合作,共同剿滅李自成。 再次申明,上中下三策無優劣之分,只是「激進」、「中庸」和「保守」的區別而已。 上策幾乎無法想像,雙管齊下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大明也不該崩壞至此。 事實上,當李自成進入北京城時,大明舊勢力就算與滿清或李自成任意一方單挑,都沒有任何勝算,更別說同時對付兩大強敵了。 中策同樣可以排除,和李自成合作,然後通過自我革新的方式,讓李自成集團融入上層社會,雙方共建新社會。這種主意聽起來很美,但註定無法實施。 大明舊勢力想要繼續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選擇下策,與滿清一起剿滅李自成,此所謂「聯虜平寇」。 ... 很多人或許認為,「聯虜滅寇」只是吳三桂等少數人的選擇,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向異族低頭。 可殘酷的現實則是:大明舊勢力普遍認為「聯虜平寇」是當時的最優解,包括大名鼎鼎的史可法在內,都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事大加讚賞。 人們常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給史可法和馬士英描繪成截然不同的臉譜。事實卻表明,史可法與馬士英之間的差異比後來的許多史學家想像的要小得多。他們兩人的品質高下主要是在個人操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並沒有多大分歧,都是「聯虜平寇」方針的贊決者。正是這一方針導致了弘光政權的土崩瓦解。——顧誠·《南明史》 關於大明舊勢力普遍選擇「聯虜平寇」這件事,有人認為是李自成的錯,就是因為李自成一路追贓助餉,還用什麼「不納糧」的民謠邀買人心,自然會喪失與大明舊勢力合作的機會。 可問題是:李自成本身也是窮鬼一個,他不想辦法追贓助餉,又哪有錢玩那一套「不納糧」的把戲呢?如果不玩「不納糧」的把戲,他怎麼邀買人心推翻大明呢? 這個話題再深入下去,自然會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哲理問題,實在是沒有必要。 再說了,就算不考慮邀買人心,李自成手下的軍隊總要吃飯吧?這錢糧從何處來呢?難道不搞追贓助餉,反而去搶劫老百姓嗎? 那可就不是什麼義軍了,而是妥妥的賊寇啊! 能夠站在歷史舞臺上的梟雄,無一例外全部都是某一股社會勢力的代表。 大明舊勢力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他們都知道百姓難百姓苦,但依然一遍又一遍地向百姓加稅。 李自成是底層百姓反抗壓迫的代表,他自然知道想奪天下,就必須想辦法與大明舊勢力合作,但他依然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損害大明舊勢力的既得利益。 我之所以把大明舊勢力和李自成的無奈選擇全部梳理一遍,只是想告訴大家:在任何時代,領導都必須全盤考慮自己集團的利益,吳三桂不過是順勢而為。 從大明舊勢力的角度來看,吳三桂做出引清兵入關的選擇實在是英明至極,關寧軍跟著他一起行動,豈不是天經地義? ... 如果不考慮後來滿清坐天下,也不考慮吳三桂後來造反失敗,單論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這事,其實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也實在談不上有多大錯誤。 李淵父子在造反時,曾向突厥借過兵;大唐代宗李豫在平定安史之亂時,也曾向回紇借過兵;石敬瑭在造反時,同樣曾向契丹人借過兵。 我們現在蓋棺定論地來看吳三桂,他自然就是石敬瑭第二。可如果不開前後眼,誰敢說當時的吳三桂不會變成李淵第二或李豫第二呢? 全然不顧明末利益糾纏的亂局,卻簡單粗暴地把一切責任推給陳圓圓這個弱女子,實在是太沒有擔當了。 ...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history/3y2ev58.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2288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軍公教房貸審核速度最快台北急需用錢該怎麼辦新北買車貸款流程軍公教汽車貸款利率比較
【信貸利率比較】不落入低利率陷阱! 花蓮房貸高額度貸款低利率 銀行借錢要幾歲北代書貸款、房屋貸款、個人信貸哪邊找呢? 基隆信用卡貸款條件 台東申請條件台中想要借款哪邊找呢? 軍公教債務整合是什麼 台中房貸高額度貸款低利率房屋二胎利率高嗎?申請房屋二胎流程有哪些,有什麼風險嗎? 申請信貸 屏東儲蓄險比較表
留言列表